新聞中心
佛塔下蹦迪?內蒙古的文化產業為何總是“爛品”頻出
發布時間:2019-08-10
兩天,呼和浩特首屆國際電音狂歡節在呼和浩特玉泉區寶爾汗佛塔廣場舉辦,活動開幕,并沒有想象中得到人們的認可,反而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多,不單是這一個活動,反觀近年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發展,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下,“爛品”頻出,即使政府在不斷支持,扶持,有國家良好的政策環境,發展潛力與前景,但現如今內蒙古的文化產業似乎難掩敗局。誰來阻止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爛品”,優質民族文化創意產品誕生的突破口在哪?
佛門清凈之地,真的不能辦電音節嗎?
寶爾汗佛塔坐落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公園內,在鄂爾多斯大街與大南街十字路口(即南茶坊)西300米馬路南側,馬路北側是觀音寺。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副院長龍多·丹增榮波活佛將多年珍藏的稀世圣物釋迦牟尼佛舍利(包括腦舍利、骨舍利、血舍利)和阿難尊者、優波離尊者、舍利佛尊者、西瓦利尊者等十大阿羅漢的舍利,還有很多珍貴經書、佛像,一并贈予了寶爾汗佛塔。
龍多活佛多次開示和贊嘆此塔的功德:
“這個佛塔是真正的世界第一的佛塔,越往后越是世界第一”。
“這個佛塔是真正的如意寶。你們要特別珍惜。朝拜這個佛塔,和朝拜五臺山、普陀山等圣地的功德是一模一樣的。”
而如今,將所謂呼和浩特首屆國際電音狂歡節設置在這樣一個廣場上,從現場來看,所有的音樂,內容,演出,與宗教無半毛錢關系,且不討論佛塔的廣場是不是清凈之地,但起碼是宗教場所,舉辦這樣一個大眾的電音節,真的合適嗎?
同樣是寺廟+電音,日本福井縣照恩寺的法會卻辦成了一場十足的電音趴,DJ就是寺廟的住持本人。法會的現場不僅有電音,更是結合了裸眼3D燈光秀,以全息投影的色彩斑斕配合音樂帶給這場法會別樣的體驗。49歲的朝倉行宣曾是東京的DJ音樂人,他希望通過這種新潮的佛教參拜方式,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佛法,他希望用更年輕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聽進去,每個人都可以參拜。他將炫彩的燈光投影技術跟音樂融合,將經文融合在其中進行傳播。
反觀呼和浩特電音節,目的并不是佛教文化的傳播,從這一點上看,這一活動的策劃團隊明顯缺乏基本文化素養,嘩眾取寵,這樣的團隊來做文化演出類活動,真的有利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嗎?
漫展成為盜版聚集地
在整個暑假中,無論是呼和浩特,還是包頭市各式各樣的漫展顯然早已成為了不少動漫愛好者在假期中出行的必選項目之一。這個假期中,筆者實地走訪了多個漫展活動,并與一些普通觀眾和從業者聊了聊。雖然近些年來參加漫展的商家以及觀眾人數在不斷增多,各漫展品牌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些受訪者卻并沒有因此感到高興,反而表達了自己對漫展未來發展的憂慮——無聊、同質化嚴重、盜版產品猖獗,已經成為了當前漫展發展過程中不可避開的個重要的關鍵詞,而導致這一切的關鍵卻是漫展在內容方面的缺乏。
“說句實話,現在來漫展我都不知道能做什么了,感覺每次都差不多。”在內蒙古某城市所舉辦的大型漫展現場,一位普通漫展觀眾這樣說道。
在這位觀眾的印象中,最初的漫展其實是不少ACG愛好者進行線下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無論是在漫展場地周圍出現的各種COSPLAY,還是在漫展現場銷售的周邊產品,幾乎都充滿了所有漫展參與者對ACG文化的喜愛,以及這個亞文化小圈子所擁有的獨特狂熱氛圍。
然而隨著ACG產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圈外人士也參與到了漫展的現場活動中來,人流量、門票收入、場地租金這三個元素由此成為了一場漫展活動能否實現盈利的重要指標。為了能夠實現漫展最終的盈利,不少活動主辦方都紛紛采取了邀請嘉賓的形式來吸引人流量,甚至一些參展方也相繼推出了自己的現場活動,以此來保證能夠順利完成自身的品牌推廣或者現場銷售任務。
但是,這樣略顯刻意的活動安排,卻讓很多普通觀眾感受到了漫展主辦方的“套路”以及“刻意”,漫展給人的印象變得越來越無聊也正是由此而來。
在內蒙古各地舉辦的各大漫展中,周邊產品銷售區始終是人氣最旺的區域。某位攤主向筆者表示,近兩年來,在漫展上賺錢的難度卻是越來越難了。他認為將自己銷售的周邊產品全部原創化、獨家化其實很難做到。原創周邊意味著更多的開發和產品投入成本,倘若自己設計生產的某一款產品有幸成為爆款,那就勢必會帶來許多同行的跟風模仿。在漫展上,的確充斥著大量來源不明的盜版畫冊,周邊產品等。
有位從業者打了一個簡單的比喻,這種感覺就好似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古鎮”景區,雖然他們擁有不同的文化和發展歷史,但這些古鎮中無論是銷售的產品、舉辦的活動,卻猶如是同一模子刻出來的,毫無新意。
“文創產品?
不就是在杯子上印花紋嗎!”
內蒙古很多文化產品生產公司好像都分不清一個概念:文化產品與文創產品的區別,文化產品不等于文化創意產品。我們一直混淆了這一個概念。既長期以來誤把文化產品當成文化創意產品。
在筆者的理解當中,文化產品不等于就是文化創意產品。就拿傳統的工藝美術品來說,它不會成為文化創意產品的原因取決于它的文化形式本身不再有附加值。換言之,由于它的傳統工藝價值太明顯,因而抵消了它的創意價值產生的可能性。或者說,由于它有過多的傳統的評價標準,也就抹殺了作品的創意空間。這就是多年以來我們內蒙古的工藝美術一直沒有得到發展,市場上流通不暢的主要原因。
文創產品的最大特征是創造,一定是個性的獨特的創造。甚至是多文化交融的產物。多年來我看到許多國外的藝術家在中國運用中國的材料和工藝創作的藝術品卻很有意思。作品的附加值倍增。文化產品與文化創意產品的文化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是制造延續傳統經典,后者是創造新的經典。
曾經有一個號稱自己做了近20年文創產品的內蒙古文化產業公司的老板跟筆者說過這么一句話:“文創產品?不就是在杯子上印花紋再賣出去嗎!”這么簡單的一句話,暴露出對于文化產業的不了解,對于文化創意的不了解,也暴露出了自己的無知與傲慢。
為此,我們搞不懂什么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就會誤把傳統美術品當作文創產品。當我們看到我們的文博會上到處都是新做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的時候,我感到我們的文化創意產業好像迷路了。
還有隨著短視頻創意的興起,涌現出的各類“爛內容”的短視頻等,在此就不一一敘述了。
“爛品”頻出原因
1、市場環境
消費者消費觀念滯后,文化消費理念薄弱。內蒙古經濟發展較全國來看相對落后,消費者沒有太多的資金用于文化消費,同時,產品缺乏創意,不能吸引大批消費者。一方面消費能力偏低,內蒙古城鄉居民教育文化娛樂的消費支出總數只有北京的58.7%,上海的51.9%。另一方面居民文化消費觀念還沒有得到更新,以致市場發展緩慢。近幾年,內蒙古居民家庭消費支出增長很快,但近年文化娛樂的消費支出僅占5%左右。
2、企業本身思想觀念滯后
文化企業缺乏市場意識,過分依賴政府,商業化創意思維薄弱。內蒙古大部分文化企業管理者缺乏最基本的文化修養,對民族文化,歷史文化認識不夠充分,也沒有創意思維。企業運營上,過分依賴政府補貼,導致沒有市場競爭意識,不能潛心研發優質的文化創意產品與活動,急功近利;同時缺乏與外界溝通交流,固步自封,沒有共享精神,大多企業單打獨斗難以形成規模。整體規模偏小,大多數為中小經營戶,實力弱、資產少、人員弱、產值低,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大型文化產業的運營企業只有極少數幾家。
如何避免“爛品”
1、政策
搭建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進一步放寬文化市場準入門檻和條件,鼓勵行業外資本、非公有資本以及國際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和行業,帶動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主要用于重點產業的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小微創意文化企業、新興文化產業項目、推進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通過貼息、擔保等方式對文化企業予以支持。
2、培育市場(消費者引導)
培育全民文化消費。促進文化消費在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中不斷滲透、延伸和大幅增加,并吸引區內外群體參與內蒙古文化娛樂、文化體驗和文化消費。
內蒙古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應對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等進行深入挖掘,大力開展文化創作和創新,用高新技術和現代傳播手段,促進文化傳承保護與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
3、品牌合作(推出聯合品牌IP)
內蒙古文化企業要打破僵局,積極合作,在開放合作為主的今天,單打獨斗難以支撐一個產業的發展,文化企業之間相互聯合,共同打造有創意,有特色的新IP,以區域品牌,聯合品牌形象展現在消費者面前,實現共贏,行業的共同發展。
轉變思想觀念,從過分依賴政府補貼逐步轉變為培育市場,培養消費者,企業之前互相連合,倡導市場信息共享,打造屬于文化創意企業專屬的交流與溝通平臺,實現資源互通,互幫互助,將資本,創意,市場等方面結合起來,共同打造屬于內蒙古自己的優質文化創意產業,徹底杜絕“爛品”。